INCI(International Nomenclature of Cosmetic Ingredients),即國際化妝品成分命名法,是全球統一的化妝品成分名稱標準。這個標準是由美國化妝品─個人護理品與香氛協會(Personal Care Products Council, PCPC)制定,並被歐美、日本、韓國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廣泛採用。
INCI 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個標準化、透明的成分命名方式,使全球消費者、品牌商和監管機構能夠準確識別化妝品中的成分,確保產品符合國際法規。
1. 符合全球法規,確保產品上市合規
多數國家(如歐盟、美國、台灣、日本、韓國等)都要求化妝品標籤必須使用 INCI 名稱,這有助於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,避免因標示不符而遭到退貨或下架。
2. 提供消費者透明資訊,建立信賴
統一的 INCI 命名讓消費者能清楚辨識成分,避免因不同品牌使用不同名稱而產生混淆。對於有過敏體質或關注成分安全的消費者來說,INCI 可幫助他們做出更明智的選擇。
3. 簡化配方管理與國際貿易
INCI 名稱使品牌商與製造商之間的溝通更加高效,減少因語言差異或名稱誤解所造成的錯誤,提高產品研發與市場推廣的效率。
INCI 名稱通常以英語或拉丁文表示,並遵循以下命名規則:
化學名稱:如 Sodium Hyaluronate(透明質酸鈉,玻尿酸)
植物提取物:通常以植物學名稱標示,例如 Camellia Sinensis Leaf Extract(綠茶葉提取物)
動物來源成分:如 Collagen(膠原蛋白)
合成成分:如 Polysorbate 20(乳化劑)
以下是一些在保養品與化妝品中常見的 INCI 名稱及其功能:
1. 保濕與修護成分
Glycerin(甘油) – 經典保濕成分,幫助肌膚保持水分。
Sodium Hyaluronate(透明質酸鈉) – 強效鎖水,提升肌膚彈性。
Panthenol(維生素原 B5) – 促進肌膚修復,舒緩敏感。
2. 美白與抗氧化成分
Ascorbic Acid(維生素C) – 強效抗氧化,幫助提亮膚色。
Niacinamide(煙酰胺) – 改善暗沉,均勻膚色。
Tocopherol(維生素E) – 保護肌膚免受自由基傷害。
3. 抗老與抗皺成分
Retinol(視黃醇,維生素A) – 刺激膠原蛋白增生,減少細紋。
Coenzyme Q10(輔酶 Q10) – 抗氧化,幫助對抗肌膚老化。
4. 防曬成分
Titanium Dioxide(二氧化鈦) – 物理性防曬成分,阻擋 UVA/UVB。
Zinc Oxide(氧化鋅) – 物理性防曬兼具抗菌功效。
Ethylhexyl Methoxycinnamate(桂皮酸鹽) – 化學性防曬劑,有效吸收 UVB。
如果您想查詢某個化妝品成分的 INCI 名稱,可以使用以下方式:
官方 INCI 資料庫(由 PCPC 提供)
歐盟 Cosing 數據庫(EU Cosmetic Ingredients Database)
化妝品成分查詢網站(如 INCIDecoder)
產品成分標示(品牌必須標示 INCI 名稱於包裝上)
在化妝品標籤上,INCI 名稱通常會出現在成分列表(Ingredients)中,並按照成分含量由高到低排序(低於 1% 的成分可不按順序排列)。
例如:
Water, Glycerin, Niacinamide, Sodium Hyaluronate, Tocopherol, Phenoxyethanol
這表示水(Water)含量最高,而苯氧乙醇(Phenoxyethanol)含量最低。
INCI 提供標準化命名,確保全球市場的產品透明度與法規合規性。
消費者可透過 INCI 名稱辨識成分,避免過敏與不適。
品牌與代工廠應熟悉 INCI 命名規則,確保產品可合法上市。
如果您是品牌商或正在尋找保養品代工服務,務必確認您的供應商是否正確標示 INCI 名稱,這不僅關乎法規合規,更直接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!